top of page

穀倉不再只是穀倉

外埔農會農業倉庫

時空保存倉

在日治時期臺灣被日本政府定位為糧食生產與原料供應基地,因此大量修增水利設施以提供農業灌溉。


直至昭和17年(1942)止,臺灣各地區農會、信用販賣利用組合,共計有134間經營農業倉庫;而米穀倉庫則共計有70間產業組合設立經營。

外埔區農會9號穀倉,於西元1970年在農糧署補助下,於本會現址開工興建,並於1971年竣工使用,協助稻米公糧收購及儲存。

 

最初的人工散裝儲存,變成袋裝人工堆疊,後來以輸送帶搬運,所有的工具建築特色、輸送帶及估量儲存量的牆壁測線,都還保留在目前穀倉中,而空間以最大存量的挑高建築為考量,及節省建物重量的檜木屋頂結構,加上擔心水氣進入的小窗戶設計,其空間讓人感受到濃厚的農業歷史文化軌跡,引發對舊空間保存活化利用的價值。

重現農業軌跡

|整修過程|


本案為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協助爭取文化部補助,於2022年10月24日開工,2023年06月13日竣工。並在2020年12月14日獲得核定補助比率40%,展現公私協力之成果,殊為不易,建物相關整修經費約549萬。



|整修重點|


①建築工程

穀倉內地坪下方有原先為保存稻穀控制濕度之通氣通道,久未使用且地坪已施作水泥層及柏油層覆蓋其上,本修復工項將地坪開挖後之通氣通道以新砌紅磚彷舊修復後再行板模加固保護後灌漿粉光,使穀倉地坪重現歷史風貌。

穀倉內外牆部分牆體已失去耐候功能,本修復工項以現代材料及工法對牆面進行硬體修復,恢復其應有之耐候功能。

穀倉屋面板因久未維護有漏水現象,局部更換全新屋面板、打上防水膠,使屋面板不再漏水,延長使用年限。


②門窗工程

穀倉內為防止濕氣進入的小窗及調節內部空氣溫溼度的高窗設計為戰後增建倉庫的形制紀錄,因木材腐朽蟲蛀、玻璃佚失,已喪失應有抗候機能,本次修復工程採用實木材料,彷原本窗扇窗框型式原貌修復,再以現代工法塗佈防水漆及護木漆,復原應有抗候機能,重現歷史風貌。

bottom of page